close

風情與文物

風情與文物網路狂銷

風情與文物網友評鑑4顆星

買過的朋友都說物超所值

博客來旅遊-環遊世界分類站長推薦

  • 定價:160
  • 優惠價:9144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28

  • 風情與文物

    你想了解更多有關[風情與文物]的相關資料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漢寶德先生是學建築出身,卻又醉心於文學與建築以外的藝術類型,甚且努力提昇一般社會的文化生活品質。他在世界巡旅中所關注的,莫不是文化,而他文化上的鄉愁也莫不回到中國文化裏來得到歸鄉的喜悅。本集中的文章,就像鐘乳凝滴,都是作者永恒關注所凝成的結晶。《風情與文物》收錄漢寶德近年的遊記及談文物、建築、園林的文章十八篇,雖然每篇性質各異,但無論是宏觀與微觀,均能統攝在一個立意之下,也就是藉著這些文字,來顯示他對中國傳統的反芻,以及對現代人新文化生活的省思。漢寶德援筆行文,筆鋒常帶感情,又能寓感性於理性的討論之中,旁微博引,善於舉例,不劍拔弩張,也無躁鬱之氣,娓娓道來,自然產生一種親和感。這些特色,皆莫器識能辦。

    名詩人亞弦說:「我們在漢寶德有形的建築(房屋)和無形的建築(文章)之中作精神的涵泳,自覺感染到他一分優雅、一分頓悟、一分生命的嚴肅……」��    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

    ◢東京訪古 漆了黑色的孔廟◢

    東京對我好像是一個很熟悉的城市了,因為我曾經在那裡停留過多次。然而我所知道的東京,仍然是觀光客所知道的東京。一個龐大的國際性都市,有一千多萬人在裡面過著各式各樣的生活,而數百年的發展史,留下來的無數的時代的痕跡,對一個外來的過客,即使要了解一鱗半爪也是不容易的。所以這次偶然聽到東京有一座孔廟,我居然不曾去拜訪過,並沒有感到非常驚訝,只覺得有點慚愧而已。

    一位日本朋友帶領我自新宿的旅社搭火車到秋葉原方向,他們的公司裡去辦事。在前一站停站的時候,我看到河川的對面山坡上是一片蓊鬱的樹木,樹叢中有些灰灰的廟宇的屋頂。他告訴我,這是孔廟真慚愧,來東京這麼多次,為甚麼沒有想到他們也應該有座孔廟?我大感興趣,一連問了他幾個問題,他一無所知。這只是一座孔廟而已,有甚麼好興奮的?他一生沒有進去過。然而為我的興趣所感染,同意安排利用午飯的時間,到孔廟一遊。我欣然道謝。

    原來東京的孔廟,當地人稱為湯原之聖堂,難怪中國朋友在東京留學的也很少知道這裡。湯原是地名,聖堂就是聖廟。他們當年不曾把孔廟建造在東京城裡,就可說岷券本人雖然尊崇儒學,並沒有把孔子神化。陪我的朋友說,在戰前這座廟非常突出,戰後東京急速發展,大廈林立,就逐漸不為人所注意了。

    我們先到岷肖大學附近的一個小館子裡吃了午飯,乃沿著河岸步行到孔廟來。河,就是湯原川吧!雖經過都市化的嚴重破壞,還可以看到一些綠油油的楊柳。門前是一個碎石舖地的小廣場,立著一座石鋪,是大正十一年史蹟湯原聖堂碑。根據記載,湯原聖堂是十七世紀時建造的,相當於我國的岷里清初。為德川幕府提倡儒學的具體措施。與一切古老建築相同,湯原聖堂經歷了多次災禍,修建了多次,早已面目全非。在三百年間的變遷,比較重要的改變,是把正殿改名為「大成殿」,同時卻把柱梁架構原有的紅色改為黑色。對一個中國人而言,最令人感觸萬千的,莫過於看到這些漆黑的大柱子。這樣的深沈,這樣的不可測度,為甚麼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用黑色來建孔廟呢?

    大門乃由四根粗壯的大柱子支撐著一個厚重的屋頂,黑灰的調子相當肅穆敦重,略顯得頭重腳輕。匾額是金色的「仰高」二字,襯在結構的黑底上,特別醒目。這座大門其實是三間,只是兩側的便門甚為矮小,易為人所忽略。這裡原應該是我國孔廟的櫺星門,通常是面闊三間並列,以氣派勝。比較起來,這裡顯得局面不夠壯闊。走近了,知道粗大的結構是鋼骨水泥改建的。

    進了大門,要走幾十公尺略加曲折的石版路,登幾十步石階。右轉才是孔廟中軸線上的正門,「入德門」。大殿背山面河而建,前低後高,正門已經接近河岸了。然因地勢高,自「仰高門」進來,還要上登幾十階。沿途的環境感覺綠蔭相夾,靜寂之至,倒像一座佛寺。

    「入德門」是孔廟中僅有的一座木造建築,是十八世紀最後一次大修時的遺物,被列為「重要文化財」,附近不准吸煙。也許因為是古物,這座門的規模與氣派不如「仰高門」遠甚。同樣的黑色木構架,灰色瓦屋頂,單開間,但顯得細緻輕巧些。而尤其是木構造的若干接頭使用銅件,梁架上、柱頭上,及搏風板都有精美的雕刻,與我國的建築相近而不相同,而尤有古風。可惜為了保護該建築而加的銅質天溝與水落,影響了建築的外觀。這在我國,恐怕是不能為大眾所容忍的。

    進了「入德門」之後,要爬一個臺階,才能到達正殿的廣場。臺階兩側林木茂盛,但因為自門口即可看到遠處最後一進「大成殿」的匾額,空間的連續感還是很緊湊的。而中國孔廟中所沒有的高差,卻予人一種「仰高」的感受。爬上臺階,就到了我國孔廟中大成門的前面。而在這裡,臺階上是一個花崗石鋪的廣場,正面的建築,為五開間三門歇山頂,匾額上金書「杏壇」二字。我孤陋寡聞,從來沒聽過孔廟中有用這兩個字為額的,覺得很新鮮。

    「杏壇」的三間門,只有中央一間是開著的,因此可以看到大殿及其兩廂的外貌,但卻用繩子攔著,不准參觀。如果沒有日本人陪我,說不定偷溜進去瞻仰一番大成殿中的景象。「大成殿」是五開間單檐歇山頂,屋頂比例相當舒展,正脊兩端有非常特殊的鴟尾。灰綠色的屋瓦,黑色的柱梁,灰色花崗石的正庭鋪面,整個感覺是溫和而又嚴肅的。大殿前沒有月臺,又沒有前廊,所以顯得臺基不夠寬大。在造形的意味上與我國岷決以來的孔廟確實有相當大的距離,與本省孔廟的繁瑣裝飾距離更遙遠了。

    杏壇與大成殿的這個四合院是大正年間由日本的中國建築權威,伊東忠太教授所修復的。伊東博士在我國也很知名,也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。他修孔廟,據記載是依原樣修復的。但民國初年的修復觀念與今天大不相同,他修孔廟乃用鋼骨水泥取代木材,顯然只保存了當時的形貌。可見古建築的修復在觀念上見仁見智,有相當歧異。混凝土的柱梁上很久沒有塗油漆了,多處斑駁,不太順眼,我就與同行的日本友人談到這個問題。他們不能了解我的觀點,也看不出為甚麼木結構的古建築不能用耐久的混凝土修理。但他們笑著說,他們是外行,所以表示的是外行意見。

    自杏壇前的廣場返身回顧,只感到下面一片綠色,靜寂之感與寺院相近。我不禁在想何以日本的孔廟會有如此大的差別。就以色彩來說,日本江戶時代的建築並不是崇尚黑色的。有名的觀光區日失災方的佛寺,其色彩之絢麗與裝飾的堆砌,即使是中東地區的宮殿也比不上。把孔廟改漆為黑色,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,有意要與一般寺廟所流行的紅色劃清界線。

    推揣灶來,也許孔子的祭典在日本並不是國家正式祭典的一部分,孔廟又不是官學,所以孔廟的建築就沒有一定的限制。他們稱之為「聖堂」,就表示發自內心的尊崇,超過了制度與形式。他們使用的「仰高」、「入德」、「杏壇」等名稱,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見解,與他們對孔廟建築的看法。或我國,由於孔子被追封為王位,連皇帝都要做形式上的祭拜,孔廟的制度相當官樣化,在主軸上使用櫺星門、戟門、大成門、大成殿、啟聖祠等名稱。櫺星門外尚有泮池。日本人沒有這樣的包袱,反而可以就他們自己內心的感受,及對儒學的體會,來解釋孔廟的建築。坦白的說,異邦人發自精神的表現,比起我們純形式的孔廟來,要動人得多了。

    在「仰高門」與「入德門」之間,有一講堂,是純日式的建築,相當於岷佾堂吧!在這裡有定期的中文或儒學課程。講堂旁邊,有一座高大的孔子立像,遠看去,覺得面貌與造形都很熟悉,原來是三年前臺北市贈送的,使我有點遇到故舊的感覺。該像坐落的背景很恰當,以綠色的枝葉為襯,是很受看重的。��

    東京的門牌系統,在臺灣的中國人是很熟悉的。那就是先有區,再有丁目,再有號碼。若干年前,我第一次到東京,住進旅館就拿出一份友人的地址,請櫃臺的服務人員告訴我怎麼可以聯絡。他們說除非有電話號碼,在東京找一個陌生的住址是很困難的。東京的門牌好像只有郵政局當地的郵務員熟悉。他建議我最快的聯絡辦法是打電報。這辦法果然有效,我的朋友當晚就接到電報,第二天就打電話到旅館來了。(當時我的朋友尚在念書,家裡並沒有電話。)

    以後雖去東京多次,訪問參觀多半在事前安排好,或有朋友帶領,沒有遇到過找地址的問題。這次去東京,機票的安排困難,不得不多逗留一天,因此行程稍鬆散些。為充分利用機會,決定自行訪問幾處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民間文教機構,雅興有了,就不得不面對「尋訪」的問題了。

    原來日本有些文教機構是私人設立的,規模不大,所典藏的圖書與文物卻很珍貴。研究中國文物的專家大概對他們都耳熟能詳,而一般的日本人知道的卻不多。在我們寄榻的旅館附近看到松岡美術館的一張廣告,正展出中國古陶瓷,覺得應該是很適合的去處。向日本朋友打聽,他們都率直的表示一無所知。看他們毫無興趣的神情,不打算再麻煩他們陪行了。試試自己在東京訪古的本事如何。

    東京的門牌系統傳承中國古代坊里的觀念,是用行政區劃的名稱來做綱領,是「面」的系統,與後世用街巷的名稱做綱領之「線」系統大不相同。「面」系統只能告訴你約略的位置,很難按圖索驥,是很「古雅」,也相當「落後」的。我很佩服日本人保存傳統的精神,直到今天,大街竟都沒有起名字。............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trave11A 的頭像
      trave11A

      旅遊書藉館的部落格

      trave11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